浦珠生物的病毒生产团队由具有数十年行业经验的病毒专家组成。在现有的利用封闭式细胞工厂进行贴壁工艺生产慢病毒的基础上,努力开发出了无血清悬浮生产工艺,无需检测外源血清因子,更具安全性,同时产量大幅提升。所有的病毒生产过程严格依据GMP要求,病毒原液滴度可达1E7 TU/ml,目前在国内乃至国际已公开的数据中均处于领先地位。
浦珠生物所生产的慢病毒纯度高,稳定性好,客户认可度高。
封闭的细胞工厂贴壁生产工艺
稳定的悬浮生产工艺
病毒稳定性高,1年以上
病毒纯化效率高,8小时内完成
病毒纯化收率高,>20%以上的整体收率
高转染率,原液病毒滴度高达1E7 TU/ml,纯化后病毒滴度达到1E9 TU/ml以上
生产连续、规模可放大,批产量高达>1000人份以上
无血清培养,无需检测外源血清因子
服务信息
滴度 (TU/ml) | 规模 (1ml/vial) | 总病毒量 (TU) | 交付 | 参考周期 |
1E8 | 10 | 1E9 | COA,病毒,批记录 | Quote |
20 | 2E9 | |||
50 | 5E9 | |||
100 | 1E10 | |||
200 | 2E10 | |||
500 | 5E10 | |||
1000 | 1E11 |
CDE发布的《细胞产品申请临床试验药学研究和申报资料的考虑要点》中,对临床试验申请用病毒的生产原料控制、生产工艺、质量研究和稳定性研究提出了具体要求:
(1)包装细胞培养过程中如使用胰酶,建议采用重组来源胰酶。
(2)病毒包装细胞(如:293T细胞)应提供细胞来源、传代历史等资料,并按照《中国药典》相关要求完成二级或三级细胞库的建立和检定。细胞建库过程应符合GMP规范(可参照疫苗生产用细胞基质相关要求)。
(3)病毒载体的生产环境要求应符合GMP规范。
(4)病毒载体质量标准,建议包括:外观、pH值、渗透压摩尔浓度、CAR基因鉴定、病毒滴度(物理化学测定及生物学功能测定)、DNA残留、残留宿主DNA转移(如SV40、E1A等)、蛋白质残留、BSA残留、核酸酶残留、RCR/RCL、无菌、内毒素、支原体、外源性病毒检测等。
(5)建议建立质粒参比品
(6)基于RCR/RCL的高风险性和检测方法的复杂性,应关注关于检测的方法学、灵敏度、样品的代表性(病毒生产的终末细胞、收获的上清液)等相关研究。
(7)病毒载体在保存过程中,应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,同时应尽量避免病毒载体反复冻融。
生产批放行质量控制
检测类别 | 检测项 | 质量标准 | |
理化性质 | 1 | pH值 | TBD |
2 | 外观 | 无色澄明液体(TBD) | |
3 | 渗透压 | TBD | |
纯度杂质 | 4 | 残留核酸酶 | < 100 ng/mL |
5 | 残留宿主蛋白 | < 5000 ng/dose | |
6 | 宿主DNA残留量 | ≤ 5 μg/mL | |
7 | 残留SV40 | 低于检测限 | |
8 | 残留E1A | 低于检测限 | |
9 | 残留质粒 | 低于检测限 | |
10 | 残留PEI(可选) | TBD | |
滴度 | 11 | 感染滴度 | > 5E7 TU/mL |
12 | 物理滴度 | > 5E8 IU/mL | |
13 | P24蛋白含量 | >1E4 ng/mL | |
安全性 | 14 | 无菌 | 阴性 |
15 | 细胞内毒素 | < 50 EU /mL | |
16 | 支原体 | 阴性 | |
17 | RCL | 阴性 | |
鉴别 | 18 | 目的基因序列 | 与理论一致 |